2022年5月,同濟中學結合楊浦區首屆“校園勞動節”暨第二屆“學生勞動教育宣傳周”活動,組織開展學校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家庭為主陣地的勞動教育周活動。
5月9日,學校組織開展線上升旗儀式,拉開了本次同濟中學校園勞動周的帷幕。高二4班周瑞妍同學通過“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主題演講發出倡議,號召全校同學從我做起,開展居家勞動,用雙手創造美好生活。
本次勞動周活動,學校德育處根據三個年級的勞動教育培養目標,圍繞不同主題,組織開展勞動教育主題班會和年級展示活動,引導學生在居家抗疫和線上學習期間,從力所能及的生活勞動做起,培養動手能力,特別是突出在日常生活勞動實踐中有創新有創意。
高二年級以“樂做巧手勞動者”為主題,結合同學們平時的興趣愛好,進行創意手工制作。在本次年級線上交流活動中,各班選派的代表紛紛拿出了自己的絕活,這些“寶藏女孩們”展現出自己“巧手慧生活”的一面。
編織美好,烘焙幸福
高二1班的張欣宜同學度過了一個特殊的“五一”勞動節,因為疫情,讓她對勞動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和感受,更是對勞動者,逆行者充滿了感動與敬佩。
張欣宜同學的父母都是警察,他們早早地回到了工作崗位中,住在單位里無法回家。爸爸媽媽身處業務指導部門,既要負責指導派出所的基層工作,又要根據單位的任務分配到一線去執勤,維護檢測點或是方艙的秩序。疫情期間突發狀況很多,他們有時候三四點就要起床或是凌晨一二點因突發情況而要緊急出動……任務完成后還要回單位進行各類防疫數據的匯總,上報市局和防疫專班等。
居家抗疫期間,張欣宜能做的就是為父母分憂,安撫好家人的情緒。特別是關心照顧好妹妹,輔導她功課,督促她學習。周末放假時,織織毛線品,做做手工,烤烤點心,既結合了自身平時的興趣愛好,又為自己和家人帶來了一點生活樂趣。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有掛蛋習俗。張欣宜同學和外婆一起編織蛋套掛于頭頸,既好玩又可愛。疫情期間,恰逢爺爺生日,她特地做了一個ins風少女創意蛋糕,也給妹妹做了星球棒棒糖。通過動手創造生活中的小美好,為特殊時期的生活增添樂趣。
變廢為寶,折紙生花
受到疫情的影響,大家足不出戶,每天隔著玻璃眺望窗外的景色,渴望在春日陽光下散步。那么有什么辦法可以彌補這個遺憾,讓家里也有春天的感覺呢?看,這三位同學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利用手邊的材料來制作紙花。來自高二2班的王欣怡同學介紹了如何用紙巾制作一束山茶花。她特意選擇盛花期在4月的山茶,簡單易學,也很別致。高二4班的許冰穎同學帶來了利用雞蛋托變身花束的妙招,平常生活中隨手丟棄的雜物,運用創意進行手工制作,變廢為寶,為生活增添一抹色彩。高二6班的周心怡同學將糖紙折成蝴蝶,用口罩裁剪制成花朵,也別具一格。特殊時期,沉下心來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發現美好就在我們身邊。
靈動指尖,繡寫勞動之美
來自高二3班計俞平同學展示一幅自己制作的作品《刺繡——勞動之始》。這幅作品由三部分組合而成,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近處的五一,數字“5”由鋤頭和鐮刀組成,分別是勞動中重要的工具代表;“1”由紅絲帶與牽?;ㄏ嗷ソ焕p而成,象征著勤勞——勞動所必需的精神。接著將視線放遠,遠處層巒疊嶂,一片綠意盎然之景,它們則象征著祖國美好的江山,是人民勞作的起始之地。最后,是星星點點的金黃麥子,它們漂浮在各處,代表著勞動的美麗果實。
勞動人民建設了祖國的大好河山,造就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本作品抒發了計俞平和本班同學們對于勞動人民的熱情與勤勞的感激之情,并表達了作為未來國家建設者要進一步尊重勞動,創新勞動,踐行勞動的應盡職責和使命。
巧制魚燈,傳承文化之美
高二5班的楊銘同學展示親手制作的作品《非遺魚燈》。魚燈是傳統民俗舞蹈的道具之一。呈鯉魚狀,用竹、白紙所制而成,分魚頭、魚身、魚尾,三節,內置蠟燭。魚燈舞是許多地區逢年過節、拜神祭祖、喜慶豐收的必備節目。套路有“鯉魚擺尾”、“雙魚爭食”、“鯉魚戲水”、“魚躍龍門”等。2008年,沙頭角魚燈舞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更好地傳承魚燈舞的精髓,2016年12月,沙頭角魚燈舞民俗博物館創辦。
通過楊銘同學的介紹,大家了解到舞魚燈的習俗,是傳統性的有益大眾的娛樂活動。舞魚燈活動托物寓意,寄托著廣大漁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現了漁業豐收喜慶的共同心理?,F在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并參加魚燈制作,共同傳承這一非遺文化。
本次校園勞動周活動的開展,豐富了學生居家學習期間的生活,緩解了居家抗疫的焦慮情緒。高二年級的同學們結合自身興趣愛好,動手創制各種作品,體驗勞動之美,收獲勞動成果,讓生活因勞動而更美好!


